新闻
新闻发布会
国内
山东网视
电影风向标
母婴
食品
财经
房产
汽车
旅游
女性
搞笑
网上安徽
3G
媒介
手机安徽网
国际
安徽信息港
金网
安徽评论
安徽社区
新思丝
奇闻
科教
军事
教育
体育
健康
招聘
IT
食品
乐卡会
行业联盟
前沿焦点 > 新闻 > 红色圣地 平安遵义系列报道之二

红色圣地 平安遵义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6-11-21 21:59 浏览 人次

遵义湄潭县:以“群众会+”为载体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核心揭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群众会+”发源地: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

2016年11月11日,遵义市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湄潭召开。我们和遵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副主任徐光华,副市长、市综治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局长刘晓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滨,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成员单位负责人,遵义市各县(区、市)相关负责人一起来到湄潭县,在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县政协党组书记陈佐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虎,县政协党组成员徐才忠以及各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湄潭县以“群众会+”为载体,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各个点,感受颇深!

笔者生于1968年,是在遵义一个边远乡村长大的,在笔者的记忆中:70年代中、后期间,生产队、大队经常开会,由于父亲在部队,就算哪时还小,开始读小学了,但是,作为老二的我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大哥则帮助母亲干活。直到1980年左右,农村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我们生产队分田地抓阄,基本上都是我去参与分的田地,至今笔者仍然记得自家田地的位置和大小)后,这样的会就少了,由于外出读书,后来定居在省城贵阳后,就很少回去,即使春节或平时偶尔回去,这样的会,也和我们渐行渐远,已经淡化了,也就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

这一次,我们走进遵义湄潭县,去参观湄潭县“群众会+”的点,去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做法。于是,我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在老家的哪个四合院,住了5、6户人家,大家热热闹闹的,谁家做的什么菜,谁家吃饭晚了,大家都知道,特别是晚上,男人端着碗到各家串门,小孩在后面跟着,尝各家女人做的菜,过节的时候,各家就把做的菜和饭一起端到一快,大家一起共同吃,有什么事,大家开个会商量一下就行了,哪种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今天,在遵义湄潭县,“群众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同志的充分肯定。

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在湄潭县金花村调研社会治理工作

一、岩坪村:“群众会+”打赢整村易地脱贫搬迁攻坚战

岩坪村位于黄家坝街道西北部,国土面积12.77平方千米,平均海拨1150米,森林覆盖率达70%。全村辖8个村民组,有510户1946人,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

开好群众会,是践行党的群众立场、群众方法和群众路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招,也是基层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群众基础牢不牢,组织凝聚力强不强,党的政策落实快不快,关键就在于群众会开得好不好,干群沟通深不深。此前,岩坪村也曾面临种种难题,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干部有戒心,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埋怨群众素质低、不听话。易地脱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村支两委立足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移民搬迁逢阻必会、移民代表逢会必邀、移民政策逢会必讲、移民诉求逢问必答,累计召开不同形式的群众会300余场次,切实提高民意在民主决策中的比重,让民愿成为村民自治的导向,使群众利益成为各级组织努力的目标,实现了“群众搬出大山更有安全感,留住乡情更有归属感,致富增收更有幸福感”。

第一、“群众会+”革穷命,被动变主动

岩坪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久居深山,与外界沟通不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政策一知半解,加之大山挡住了“出路”,穷苦消磨了意志,许多群众习惯了苦过苦熬,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十分严重。近年来,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坚持上下同步,宣传教育开民智;内外协同,因势利导扶穷志,深入开展“民情大走访”,镇村干部、党员走家串户或召开群众会,与群众拉家常、算细账、讨论农业生产和创业项目。印发扶贫政策 宣传资料,将党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送到群众手中。同时,利用群众会、农业夜校等平台,与大家一起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习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等系列讲话精神,让群众明白“贫困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穷自在、等靠要”,并启发群众坦诚想法、畅谈理想,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坚定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信心和憧憬,从而树立穷则思变、自力更生的雄心壮志,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通过群众会等形式的充分宣传发动,在2013年搬迁报名中,岩坪村仅用半天时间,报名人数就超过了街道下达1115人的目标任务,彻底点燃了群众的搬迁激情。

宣传牌

第二、“群众会+”挪穷窝,陋居变宜居

在整村搬迁工作的启动阶段,群众对这件“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缺乏响应,曾短暂出现“上热下冷”的问题。在后期推进过程中,又遭遇了“群众退保证金热潮”和“分房说情打招呼风”等严重问题。村支两委调研发现,核心原因在于群众短时间内对搬迁的政策无法了解透彻,他们的具体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因此缺少主体感,担心自身困难得不到准确理解和恰当处理,因而心存顾忌、患得患失。针对这种现象,村支两委把“关注民意、读懂群众,回应民生、凝聚群众,当好配角、依靠群众”作为根本工作方法,分组召开群众会或走访群众,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讨论,向群众广泛征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各种意见100余条,并就重点问题与群众互动答疑,让群众成为易地搬迁的主体。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发挥群众代表的作用,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村里均召开群众会或群众代表会大家谈、众人议、集体评,特别是对安置选址、户型设计、面积确定、房屋定价、质量监督、分房方案、基础配套等重点事项,镇村在确保不突破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始终与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探索出了“楼层梯度定价”“村民监督、抓阄分房”等灵活可行、群众公认的操作办法,取得了“4小时分房265套,群众无一不满意”的好成效,确保了搬迁有力有序推进。目前,全村已搬迁安置309户1303人,年底将再安置160户518人,2017年6月将实现整村搬迁目标,让民众乔迁新居,居住在设施和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县城新区,彻底告别土木茅屋、不宜人居的恶劣环境。

第三、“群众会+”换穷业,穷人变富人

有房不是富,促进就业创业、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才是出路。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之初,曾一度面临“一头热”的尴尬。由于沟通不够,镇村费尽周折为群众协调的就业岗位,大家往往不满意,一个岗位干几天就“跳巢”,企业生产也受影响,基层干部吃力不讨好。针对这种现状,村支两委坚持需求导向、政策导向,织好“信息网”,牵好“连心线”,用好“加速器”,通过入户调查、群众会、微信群等联系群众方式,准确掌握群众就业、培训意愿;用足用活“特惠贷”“创业贷”“雨露计划”等政策,主动为群众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先后举办厨师、茶叶加工、建筑工匠等技术培训班,并协调安置公益岗位,联系进厂指标,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同时,村支两委以“农民致富、村级增收”为目标,发动群众入股成立了村级集体公司,通过“公司+农户+项目”的方式,既带动群众就业,又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而今,贫困已逐渐成为过去时,全村搬迁群众就业率达85%以上。2016年,为加快岩坪村全景域旅游开发,村支两委广泛召开群众会宣传发动群众,讲透政策、讲明利益、讲清蓝图,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群众纷纷响应,20余天签订协议467户,流转耕地林地16000余亩,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加速推动岩坪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第四、“群众会+”改穷样,农民变市民

随着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后续问题接踵而至,深山里的农民突然搬到街道后,自律意识、集体意识、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卫生意识还不强,有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部分群众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垃圾不入池,有的满口脏话、相互对骂,更有甚者将塑料盒、啤酒瓶直接从楼上往下扔,一到夏天,蚊蝇乱串、乱脏差臭……这就是岩坪安置区搬迁初期的真实写照。村支两委坚持以教育管理引导农民、以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以价值认同接纳农民,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群众会议、代表人士的作用,建立健全综治、调解、消防、关工委等群众服务组织及运转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和水平。大力完善水、电等配套设施,将村小学生集中迁至街道学校,统一纳入寄宿制管理,消除移民后顾之忧;楼房按原村民组命名,解决同城化供水和七星安置点群众菜地诉求等问题,增强群众归属感。同时,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设道德和法治讲堂,提升群众素质,推动包容式融入,实现包容式发展。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弘美德、扬法治、开民智、纯民风。而今,随着“群众会+”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村民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村民陋习和矛盾纠纷大幅度减少。昔日不善言辞的大老粗们,如今处处谈笑风生;昔日闲言碎语的妇女们,如今跳起了“坝坝舞”,老人们扎堆下象棋、唱花灯;岩坪人感概不已:做梦也没想到成为街上的居民,变了,真的变了!

今天的岩坪村,正在经历一次美丽的嬗变。“群众会+”的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模式,改变了岩坪村以往群众会不会开、开不起、开不好的尴尬局面,确保了整村搬迁工作群众有热度、落实有力度、推进有深度。

遵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副主任徐光华和与会代表在园区参观

二、红坪村:“群众会+”助推工业发展

兴隆红坪创业园区位于兴隆镇红坪村,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距县城5公里。按照“科学规划,完善设施,强化规范,优化服务,注重实效”的发展思路,创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建成区A区共1000余亩,分工业区、居住区和公共设施区三个部分。现入驻企业涉及茶业、食品、电子、建材等加工企业已达28家,投产企业21家,其中规模企业6家,在建企业7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800余人。

红坪创业园作为一个镇级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如群众不支持、不参与,企业不信任、不配合等问题。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立足实际,坚持有问题群众会上讨论、有意见群众会上发表、有争议群众会上解决,共计召开大小群众会100余场次,解放了群众思想,转变了企业态度,创业园最终得以成型发展,实现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同时也解决了红坪村的“三多”(即贫困人口多、矛盾纠纷多、重点人口多)痼疾,带动红坪村农村社会管理由“乱”到“治”,实现了园区与村庄共建、管委会与村委会共治、企业与村民共享。

第一、“群众会+”园区与村庄共建

由于土地贫瘠,红坪村群众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思发展、谋发展的意愿强烈。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在大量走访调研和召开群众会的基础上,顺应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求,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布局,决定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即红坪创业园。为了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多次召开群众会,统一群众思想,解决群众不敢、不愿、不想等问题,明晰建设创业园的意义,给他们算好经济帐,用好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增减挂钩”等政策,明确土地价格,确保群众在土地征用上不吃亏。规划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征求他们关于建设创业园的意见建议,明晰了“不搞大拆大建、园区村庄共建”思路,让他们参与到创业园的规划建设中来,使他们成为园区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保护者,着力把创业园建成家园,把家园建成创业园。同时,让他们将家乡创办园区的消息带给远方打工的亲人和朋友,发动和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就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8家企业陆续入驻,800余人就近创业就业,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发展创业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想法。

展示版

第二、“群众会+”管委会与村委会共治

创业园建设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乱排,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企业入驻后,部分群众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不仅有人与企业发生矛盾,而且有部分原红坪村的重点人员重操旧业,打起了企业的主意,引发了企业的不满。针对这些现象,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细致开展调研、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同时问计、问需于民。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召集群众和企业主会议,进行充分协商讨论,明晰园区管委会和村委会建设管理园区的职责,规划污水管网,明确垃圾清运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统筹园区村级警务室和园区警务室,统筹村级调解员和园区警务人员,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企业的有序生产保驾护航。再者,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集中反映群众和企业主的诉求,集中梳理解决利益诉求和困难问题。这一系列管委会和村委会共同治理的措施,创业园和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锐减,特别是最近2年,企业与村民之间和谐共处,没有矛盾发生。

第三、“群众会+”企业与村民共享

创业园创建初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群众和企业主在多次群众会上提出完善设施的意见建议。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将原有道路扩宽、硬化,并新建了“三横五纵两连线”的道路骨架;污水统一通过排污管网排到终端进行处理;垃圾通过地埋式垃圾桶予以集中收集和转运;路灯安到了企业和村民家门口;新建红坪村幼儿园等。让企业与村民都共享了园区发展的成果。在用工上,企业将所需员工的条件和待遇向当地群众倾斜,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孤寡老人的难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部分村民签订了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产品的来源和质量。红坪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200余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00元,3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同时,企业还为部分两劳释放等重点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铺上了一条“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路,园区至今共为25名重点群体人员提供稳定就业,消化了社会矛盾。

园区发展了起来,群众富裕了起来,社会和谐了起来,“群众会+”这一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遵从,不仅为红坪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加快了红坪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时节

三、龙凤村:“群众会+”助推茶旅一体

兴隆镇龙凤村坪上村民组位于湄潭东南面,距离县城8.6公里,有225户710人,茶园1278亩,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0元。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坪上组通过“群众会+”模式,严守茶叶质量安全这一底线,致力茶旅一体化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曾经的龙凤村坪上组,由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为提高茶叶产量,茶农不合理、不规范对茶园施用农药化肥,虽得到了一定的短期收入,但茶叶质量不尽人意,市场销路不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群众集采茶、制茶、卖茶于一身,一人分饰多角,茶农专业化水平不高,茶叶综合效益不高。针对这些现象,兴隆镇党委政府和龙凤村支两委一方面通过群众会等方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企业与群众联结机制,高效经营管理茶园;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将茶园和旅游有机结合,走茶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增加群众收入。

第一、“群众会+”法制宣传教育,守牢安全链

针对茶园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镇、村两级以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以群众会为纽带,守牢茶叶安全底线,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一是邀请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通过群众会、农民夜校、现场培训会等形式,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培训,在群众中牢固树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意识。二是邀请省茶科所、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的讲师,利用群众会、现场培训会、远程教育等方式,对茶叶生产管理进行培训,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群众收入。三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管理,即统一病虫害测报、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管理,有效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切实管住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的源头关。

村民表演

第二、“群众会+”新型经营模式,拓宽利益链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效益,同时让群众从不擅长的经营销售环节中抽身出来,镇、村两级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兰馨茶叶公司,并通过群众会共商合作事宜、答疑释惑、互利共赢,搭建村委会、公司和群众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按800元/亩流转坪上村民组农户茶园,集中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统一管理,免费提供专用茶肥、国际标准茶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质;群众负责采摘茶叶,企业按市场价进行收购,保障茶叶销路,确保群众增收。二是企业借助互联网最前沿工具开展C2B私人定制,打造从茶园到茶叶消费品的生态品质链,建设创客茶园、玩家茶园,省去中间环节和品牌附加值,在做好在线茶、生态茶、干净茶的前提下,供给用户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群众会+”特色茶旅一体,延伸产业链

好山好水出好茶,林茶镶嵌雾缭绕。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得坪上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也从一枚枚茶叶身上得到了实惠。但传统农业有其自身无法弥补的局限,镇、村两级按照“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进四产”的工作思路,利用群众会、农民夜校等平台,统一群众思想,打开发展思路,加大企业与群众的合作,着力加快茶旅一体化发展。2014以来,投入3000余万元,在茶园中种植1万余株桂花和1000余株樱花,在茶园、林区铺设木栈道、建设观光亭台和廊道等,配套彩色观光路、停车场、星级公厕等设施,新建兰馨茶庄、坪上驿站和农耕文化馆,打造特色农家乐和旅居农家,积极发展电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茶桂风情和浪漫樱花季,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享受观茶、制茶、品茶的乐趣。

今天的坪上生态园已经成为来湄游客的必选之地,茶区变成了景区、茶园变成了公园、茶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群众会+”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有力的宣传、发动和组织了群众,不仅推动了茶旅一体化发展,而且构建了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关系,提高了群众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维护和发展了群众利益。

民主与法治建设要从娃娃抓起

四、金花村:“群众会+”助推农村改革

湄江街道金花村距县城10公里,辖5个村民组663户2593人,现有生态茶园6800亩,是典型的茶业专业村。金花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验试点契机,以“群众会+”为载体,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调结构、抓配套、促改革,走出一条群众主体、改革主推、茶旅主业的发展新路,实现“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的目标。预计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0元,高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1元。

一、制度设计规范改。依据县、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列文件,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难懂的改革术语“翻译”成“土话”,将繁琐的改革步骤编成顺口溜,进行宣传发动和学习培训。改革文件设计了“六步三榜”“八步一公示”等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明文规定通过召开群众会、村务公开等方式推进改革,累计召开群众会30余次,让群众主观上愿意接受改革、客观上能够理解改革,取得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的改革成果。大清沟组把集体资源和村民资产逐一清理并确权颁证,使其具有商业价值;把集体资源性、非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更多财产性收益权;全组资源和现金入股率达100%,73户群众自愿出资85.4万元入股,全体“村民”成为了真正的股东,并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村资源“活”了起来,让农村要素“动”了起来,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

二、化解矛盾引领改。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扯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稳定新矛盾,都需要通过群众会“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有效化解。比如:全家外出生产生活仅仅是户口在本村是否确员、二轮土地承包属划地人口但户口已迁出是否确员等问题,都是通过群众会集体商议明确的。在打造“七彩部落”过程中,在几个月时间里,召开上百次群众会,化解矛盾纠纷几百起,公开、公平、透明地商定入股条件、分红比例、环境打造等重大事项。群众会统一思想后,党群干群一条心,大家“5+2”、“白+黑”的工作,仅仅用20天时间,所有村民主动将饲养的猪牛、鸡鸭等牲畜全部出售,主动拆除牲畜圈舍60余个、拆迁祖坟23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与会代表在参观的乡村路上

三、创新创业推动改。金花村“七彩部落”以“突尼斯蓝白小镇颜色风格”为蓝本,有机结合黔北民居“七大元素”,打造“彩色王国”,发展乡村旅游,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另类”的设想,起初多数村民持有不同意见,后来多次召开群众会说明创新创意理由,最终说服了群众,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支持创新、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仅仅用30天时间,完成了58栋黔北民居的3D图画和简易旅游设施配套,实现“一月有大改变、两月有大提升、三月有大效益”的预期目标。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一个现代版的童话世界、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声名鹊起,蜚声省内外。省内外游客不断涌入,带动了3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四、农旅一体催生改。通过多次召开群众会,充分尊重群众提、大家议、集体定的意愿,多次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探索形成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和政府兜底基础设施的“四统一兜底”旅游发展模式,配套了民宿宾馆、客栈、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文艺晚会广场、篝火广场、婚庆广场、美食街、观光栈道、观光水体等旅游设施与业态,建成“七彩之门、七彩伞阵、七彩民居、七彩广场”等乡村文化旅游亮点。现有乡村餐馆9家、精品客栈5家、乡村酒吧2家、乡村超市3家、名优小吃16家、农村电商1家、茶叶加工企业1家,实现茶区向景区、茶园向公园、茶山向金山转变,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每月达100万元以上。

五、利益共享主动改。成功打造景点的关键,前提是得到群众的赞成和支持,关键是群众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金花村在打造“七彩部落”时,通过群众会集体商议、民主决策、建立制度,制定了“1432”的分红机制:将旅游开发公司盈余的10%用于73户人家以生态资源入股的分红,即资源股份;40%用于47户出资人家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及旅游开发公司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20%上交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于全村公益事业。景区的收入直接与群众利益挂钩,景区生意红火激发了群众的创业致富激情和梦想,每个村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了当地群众抓改革、促发展的内生动力。

金花村通过“群众会+”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助推农村改革,实现了“三变”改革和农旅一体化发展,美了乡村,强了产业,富了群众,成为湄潭村寨改革创新、抱团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典范。

与会代表以群众会的方式听唐兴浪支书讲群众会

五、两路口村:“群众会+”发源地 社会治理新高地

复兴镇两路口村位于湄潭北部,距湄潭县城32公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910户,3482人。2002年以前的两路口村是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矛盾众多、民风不正、民情不纯、民怨很大,干群关系极度紧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00元,温饱难以为继,物质和精神双贫困,大家不思进取、生活懒散,村容村貌脏乱差;社会治安混乱,偷鸡摸狗、打架扯皮、吵嘴骂街现象时有发生,“门徒会”、“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乘虚而入,甚至有的人在威逼利诱之下走上外出贩毒吸毒之路。

2003年换届选举,唐书浪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的村支两委班子上任后,提出了“扶贫与扶智并重,民主与法治同抓”的工作思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群众会为载体,坚持“有事多开会,遇事多开会,做事多开会,通过开会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推进各方面协商”的开会机制,十二年时间开了800余场群众会,积极探索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群众会+”选好头羊,烂摊子变好班子。俗话说得好: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02年,两路口村支两委干部因挪用公款相继落马,留下的是一堆债务和冰冷的民心,唐书浪成了村支两委仅存的一名干部。2003年,两路口村换届选举,复兴镇通过招考村党支部书记、海选村委会班子、下派国家干部等措施,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唐书浪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支书唐书浪思考要让群众信任自己,不光是口头说服,关键是为大家做实事、办好事。他带领村支两委班子,从开群众会入手,从村民身边事说起,从发展说起,从关系大家的切身利益说起,一次又一次的不怕人少冷场,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就这样一直坚持和执着,不断感动和感化群众,得到上级组织的支持帮助,切实理清了“稳住一个桩子、建好一个班子,团结一个圈子,找准一条路子,增加群众票子”的发展思路,全面清理了箩兜帐、裤包帐,有效处置了矛盾纠纷,使村民对村支两委关系不断融洽,信任大大提高,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加强,带领班子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班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好班子。

二是“群众会+”宣传教育,民怨多变民风淳。两路口村过去开群众会,群众不愿来,来的还要误工费,群众对话题不感兴趣,群众会几乎成了群众的“吹牛会”、“摆龙门阵会”。对此,两路口村支两委干部把学习作为开好群众会的“敲门砖”,结合群众需求和实际,把学到的东西转变成方言、土话等群众语言,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生产生活常识入题,召开群众会,组织群众学,聘请专家讲,现场实地学,重点宣讲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生产生活知识、文明礼仪,使群众增强法律意识,明白生活事理,学到生产技术,达到了群众喜欢来、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的目的。现在,参加群众会成为两路口村民习以为常、不可或缺的习惯,形成了“干活不怕劳累,开会一呼百应”的局面。比如,在两路口村群众会上,支书唐书浪谈到教育,他就会说:读完初中可以脱贫,读完高中可以致富,读完大学可以奔小康。谈到防火,他就会说:谁放火烧山,谁倾家荡产,要是烧着房子,那就摊上大事了,等等。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理顺了民风,化解了民怨,凝聚了民心,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广大村民思发展、守法纪、讲文明,整个两路口村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祥和安宁的景象,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社会治安案件。

三是“群众会+”集中诉求,肠梗阻变直通车。以前两路口村没有村民集中诉求制度,一些村民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民意不畅、民怨陡升。自建立村民集中诉求制度以后,坚持每年举行两次村民集中诉求大会,通过村民提议--两委商议--代表决议的形式,引导村民集中诉说自己或村集体的事,集中听取村民“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事,集中回复村民“想知道”、“该知道”的事,集中审议村支两委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集中评议村干部述职述廉情况,集中讨论事务、决策村务等,搭建起了村民诉求、处置、落实、回复等工作机制,使村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困有组织帮、惑有政府解,变民意、村务的“肠梗阻”为“直通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5年来,两路口村共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10场次,收集诉求事项100条,处置反馈率达100%。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湄潭县两路口村

四是“群众会+”推动发展,脏乱差变乐富美。两路口村通过召开村支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就全村发展进行讨论研究,大家纷纷建言献策,确立了以产业为支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和“山上种茶、圈里喂猪、田中养鱼”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思路确定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会,充分宣传发动和组织引导群众,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已发展生态茶园1300余亩、精品水果700余亩、蔬菜基地340余亩、稻鱼共生示范园1300余亩;组建了村办企业,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两路口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600元增加至现在的近10000元。整村实施了小康“6+1”行动计划,完成了全村集山、水、林、田、路、房、寨、人“八大要素”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整治,两路口村生态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木房屋和脏乱差现象不见了,家家户户都是“黔北民居”式的小洋楼,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进入寻常百姓家,一派欣欣向荣、美丽迷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呈现在世人目前。同时,两路口村充分发挥群众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建起了文体广场、图书室、坝坝舞场、法律橱窗等,每年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遵纪守法户”、“先进村民”、“优秀党员”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

五是“群众会+”制度建设,软管理变硬约束。两路口村坚持推进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村民言行,用制度规范村务活动,用制度监督村支两委,实现德治、法治和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两路口村结合实际,采取“1+1+X”工作法,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研究制定了重大灾害帮扶、基础设施管护、村支两委联席会议、村务财务公开、村民组村民会议、重大事项村民代表大会议决、学法用法、禁止滥办酒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17项制度,并报司法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汇编成册,每户一本,这些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群众会进行宣传,让这些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村民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参与者,又是制度的拥护者和遵守者。通过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德治、法治和自治的热情,使村级社会治理由过去的松软无序到现在的规范有力。

特别是在“群众会+”发源地的两路口村,我们和遵义市政法部门的同志们也在哪儿听了一个“群众会”,当唐书浪支书给我们讲到他们村近几年别说治安案件、刑事犯罪,就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都没有了;湄潭县10多年没有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今年第一次出现在该村;唐支书还记得第一次开群众会时的情景,只有他和他夫人到另外一个村民家开群众会,但是,他没有气馁,这以后十二年的时间里,共开了800余场群众会,现在是随时可以开群众会了,形成了“干活不怕劳累,开会一呼百应”的局面!

在群众会结束的时候,徐光华书记最后总结说:湄潭县在农村社会治理上,始终坚持民本思想、民生情怀,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提升群众,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并不断创新,形成了“群众会+”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促进了科学决策,维护了农村稳定,破解了民生难题,激发了党员干部工作活力,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发展与共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美丽新农村

如果说陶渊明笔下的是世外桃园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就是在真真切切的在现实生活中了,“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记者 龚超  通讯员 李永飞)(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遵义市政法委、湄潭县政法委提供)

责任编辑:龚超 苟敬萍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收藏本文]
安徽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安徽信息港"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安徽信息港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